“我们跟老人约好了,每天早上9点到党群服务站来听庐剧。如果没来,我们网格员在下沉小区时会关注下他的去向,防止老人独自在家发生意外。这是我们的‘平安暗号’。”8月9日,包河区淝河镇席井村川海花园党群服务站里旭阳配资,喜爱庐剧的郭大爷每日都会按时“打卡”。
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, 席井村党委立足熟人社会特点,以“两委进小区”为纽带,凝聚小区党支部、红色小管家、社工、楼栋长、网格员、志愿者等红色力量,深入开展“窗帘之约”定制服务,用接地气的暖心举措,让独居老人切实体会到“空巢”不“空心”的温暖。
红色引领聚合力,守护从“零散”到“系统”
“过去,村里对独居老人的关怀大多是‘想起来就去看看’,力量分散、缺乏章法。”村党委书记郭贤云表示,今年以来,在村党委的统筹下旭阳配资,小区党支部、红色小管家、社工等各方红色力量拧成一股绳,形成了“分工明确、无缝衔接”的服务体系。
前期,席井村对辖区回迁小区、商业小区进行全面走访,全覆盖摸排高龄老人、空巢老人、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,筛选多名老人作为重点对象纳入“窗帘之约”服务范畴。在征求老人同意后,以到党群服务站参加活动、按时打开窗帘等为暗号,第一时间了解老人的日常情况。
日常服务中,小区党支部、红色小管家化身“贴心街坊”,凭借“熟门熟路”的优势,日常“遛弯”时多瞅一眼老人门窗,雨天提醒收衣,夏日叮嘱防暑,用家常话拉近距离。社工、志愿者主打“走心陪伴”,定期在党群服务站播放庐剧、开展健康体检、提供爱心义剪服务。网格员、楼栋长则是“全能助手”,靠着“事事上心”的担当,记准老人们用药、体检时间并上门提醒,联系维修解决生活难题,成为老人身边的“及时雨”。出门捎句话、闲时望两眼……席井村让关怀从“碎片化”变成“常态化”,实现了独居老人“家门口的守护”。
温暖服务贴民心,关怀从“形式”到“走心”
“人老了,记不住事情了,有时候忘了买药,有时候家里生活用品没了也不知道。多亏了村里时不时上门看我。”郭大爷今年85岁了,独自居住在川海花园小区,他的日常生活琐事也成了村里人的“心头事”。
如何守护特殊群体的居家安全,提高社区老人的幸福感?在前期走访摸底的基础上,村党委牵头为独居高龄老人建立“暖心分类档案”,从日常作息、健康指标,到兴趣特长、亲友联系方式,都细致记录在册,再按每位老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精准划分为“重点关注”和“日常关注”两类,服务既贴合需求又暖心周到。
“窗帘之约”是平安的暗号,而家门口的“服务袋”则是“走心”的服务。老人写下需求纸条,社工办好后留张便签,像邻里帮忙那样自然。此外,村里还为老人定制了“应急护身符”——大号字体印制的紧急联系卡贴在玄关、客厅、卧室等显眼处,村党委、网格员、医院、子女电话一目了然。这些贴心举措的落地,褪去了服务的“形式感”,让关怀真正走进老人心里,老人生活有了“摸得着的温暖”。
一个暖心的约定,一个特殊的“暗号”,暖心之余也不过多打扰老人生活,让社区工作多了些温情,也彰显了社会治理的智慧。如今的席井村,在村党委的引领下,红色力量汇聚成暖流,让“有人惦记”成为老人晚年最踏实的幸福,也让这个村的邻里情更浓、人情味更足。(尚芮)
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